2024年09月09日
信報周一人物:半世紀突破機構謀突破 商界副總幹事:培養青少年「軟技能」

採訪 許鎮邦 / 2024年9月9日   >原文網址: 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finnews/article/3872951/%E5%8D%8A%E4%B8%96%E7%B4%80%E7%AA%81%E7%A0%B4%E6%A9%9F%E6%A7%8B%E8%AC%80%E7%AA%81%E7%A0%B4

屹立本港逾半世紀的突破機構,多年來肩負「與青少年同行」使命,然而在這瞬息萬變的大時代,突破機構亦要尋求突破,2015年找來阿里巴巴(09988)前高級人力資源總監林偉漢(Wilson)任副總幹事;他認為,年輕人對未來「可預期性」減少,突破策略上亦要「捨硬求軟」,比起技術與知識等「硬技能」,如今年輕人更需要有「心靈彈性」,懂得溝通、反思、協作等「軟技能」,以面對未來將會遇到的一切未知數,用創意突破困難。

由商界走到NGO(非政府組織),Wilson形容分別有但不大,「我本身有在教會做開一些接觸年輕人的工作,在商界時候亦參與培訓活動、去大學辦講座;突破作為NGO,很多事情非常系統化,透明度高,適應方面不算難,但當然總有些事情要適應」,例如商界是以盈利為目標,此前任職阿里,要不斷跟市場鬥快,「3個月推1個新產品都嫌慢」,只要看準市場,立即投入大量資源試行。

「雙線」建立感興趣溝通渠道

然而突破機構目標絕非賺錢,而是達成使命,因此要更深入討論方法,尤其從事心靈與生命相關工作,不可能「一本天書用到老」,資源上亦難跟財雄勢大的商界企業相提並論,他自加盟「突破」以來,一直盡量避免引入商界做法,「好處是容易找到一班志同道合夥伴,但可控制因素相對較少,不會是今日決定、明日就發生。」

對於近年有意見認為,現今年輕人沉迷上網,不太熱中實體社交活動,要接觸他們變得困難,Wilson並不擔心,「年輕人會同時參與線上線下活動,沒衝突,兩者對他們來說都是真實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善用上網與實體渠道,找到適合而他們又感興趣的(溝通方式)。」

惟網上交流有機會因大家一言不合,對方立即離線,Wilson承認有此可能,但情況並不常見,「始終他們都有其online community(網上社群),是(社群)其中一分子,不是說消失就消失;當然online平台有其危機,並非完全美好,如網絡欺凌……」

儘管不同世代年輕人均有其時代印記,惟「七十後」的Wilson覺得,一些成長期所遇到的難題,大家始終有共通點,「任何人處於那(青少年)階段,都要面對特別多變化,可能由中學升大學,中學是個比較『被安排』的時期,入到大學,很多事要自行安排;然後由大學投身社會,又是很大轉變;無論當年今日,青少年都離不開這些學業、家庭煩惱。」

未來可預期性大減 易迷茫

然而畢竟社會環境已變,Wilson指出,與其成長年代相比,現今青少年對未來的「可預期性」相對少得多,「從前我們畢業,讀什麼科目、那些科目將來找什麼工作、只要努力做幾年,對下一步(發展)會較有規劃性,且有一種感覺,是肯努力的話,可以預期到一些結果(回報)。」

「但現在你問人,10年後市場上還有什麼工作崗位available(開放)?很多研究都顯示,今日超過一半的工種,10年後已不復存在,會被一些你想像不到的工種取代;現今青少年就是置身這個歷史性時代,要去經歷人生需要面對變化的階段,難免會感到迷茫,好處是有更多可能性,壞處是無一種方法遵循;從前我們找師長問意見,問題是現在連師長都未必能給他們答案。」Wilson娓娓道來。

「有些師長可能用他們從前的一套方法去教,但青少年或會有疑問:『我認識的世界好像並非如此』,於是(溝通)會有落差,令他們更迷茫」;為適應社會新常態,突破機構近年調整策略,積極協助青少年建立「心靈彈性」,冀他們有足夠抗逆力,面對將會遇到的未知數,「你可以接納這種不舒適感,並與它們共存。」

Wilson強調,即使機構未必能為青少年提供清晰的職場生涯規劃,但只要令他們具備「心靈彈性」和韌力,就可用創意突破困難,「我們甚至相信,前路是由他們自己開創,一定是超越你跟我現在想像得到的新可能。」

新一代想法超越傳統界限

工作任重道遠,他自言最大動力來自人生中遇過太多美和善,讓他心存感恩。「現今很多年輕人視野已很國際化,舉例說我小時候打球贏了,心態會有點囂張,想變得更強,但今日我認識幾位年輕人,贏球後竟然覺得,並非本身能力強,而是對方缺乏資源場地,沒教練協助。」

結果幾位年輕人籌組平台,為手下敗將「穿針引線」安排教練,至今令數百位缺乏資源的年輕人受惠,「嘩,這種想法在我的年代,怎可能出現?何況根本不懂如何找人,他們這代已超越我們的想法界限,甚至他們看見社會有需要,會想做點事情;我們當年只想快點工作,讓父母不用那麼辛苦、早日還清學生資助貸款;所以新一代有他們幸福之處,也有他們要面對的挑戰,我很想與他們並肩同行。」

==========

自小認識突破 從阿里轉跑道

商科出身的林偉漢(Wilson),1996年畢業後投身商界,曾任職飛利浦及西門子公司人力資源部門,2002年出任Nike亞太區人力資源總監,2006至2015年間任職阿里巴巴(09988),擔任高級人力資源總監,參與集團最急速發展的「黃金9年」,惟他笑言加盟之前,根本不知阿里何方神聖,只是有時去內地公幹,會在機場見到品牌廣告。

後來有日,獵頭公司找他,說阿里想招募人力資源人才,負責中國以外市場,Wilson抱着一見無妨心態,到阿里杭州總部見工。

當年阿里仍屬起步階段,規模跟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原本要見(阿里創辦人)馬雲與其他管理層,但初創(企業)就是如此,大家忙到不得了,結果我在杭州兩日,只見到1個人,就是時任CFO(首席財務官)Joseph Tsai(阿里創始人之一、現任主席蔡崇信),其他要見的都見不到,原本我心想不如算了,但他(蔡崇信)很好,臨出差前約我在機場見多次面。」

理念一致 全情投入

就是那次蔡崇信一番話,說服Wilson加盟,「他說something very interesting is going to happen(一些非常有趣事情將會發生),我想起自己之前工作經驗(飛利浦、西門子、Nike),都是在港外資公司,協助他們發展香港、中國、大中華市場,好像一直重複某個pattern(規律),但如反過來協助一間中資公司走出國際,會否是個新嘗試?既然有這機會,值得一試。」

在阿里一做9年,Wilson見證集團多項發展里程碑,如2008年淘寶商城(現稱天貓)上線、2009年推出阿里雲、2013年與商業夥伴共同創立菜鳥網絡、2014年於紐約上市等;到2015年他決定「突破自我」,轉職突破機構,「當年四十而立,人生去到一個階段,想服務香港,覺得自己很幸運,在這地方發展順利」;離開阿里有否不捨?「沒有,一來整件事情醞釀超過半年,二來真的想全情投入(青少年服務)。」

大部分港人即使不曾接觸突破機構,想必都「細細個就聽過呢個名」,Wilson亦不例外,「中學已閱讀突破出版的書籍雜誌,偶爾會去沙田的突破實體書店,甚至後來在阿里巴巴做培訓(活動),都會買突破『火柴人』貼紙作為小禮物,主要喜歡它背後的正面訊息」;2015年他決定轉跑道後,有次與突破總幹事萬樂人談起,想從事青少年文化事務,對方聞言即說「那就是突破」,既理念一致,順理成章加盟。

==========

《突破》雜誌雖停刊 服務與時並進

1973年成立的突破機構,多年來予人「書卷味濃」印象,深信文字對青少年的影響力,早於1974年就推出《突破》雜誌、1979年創刊《突破少年》雜誌,並出版第一輯《突破叢書》,同時亦涉獵專業輔導、影音媒體及書籍出版等領域,1985年購入「突破中心」,1993年獲政府撥地在沙田興建「突破青年村」,籌辦多個青少年成長及培訓項目。

推「emo」挑戰 提升抗逆力

時移世易,隨着互聯網和新媒體逐漸興起,1999年《突破》雜誌宣布休刊,至2010年開始出版電子書籍,不變的是那份服務青少年初心;林偉漢(Wilson)指出,年輕人各有不同需要,有時未必是深入輔導服務,而是簡單情緒支援,特別是18至25歲、大專至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更需要的是培育他們在溝通、反思、協作、實踐等方面的軟技能(soft skills),鼓勵他們勇於探索生活各樣可能性。

近年「emo」一詞於微博、抖音與小紅書等內地社交平台流行,即「emotional(情緒化)」縮寫,具有心情不佳、傷感、頹廢、焦慮、不滿等意思;Wilson透露,突破機構最近與香港寬頻人才CSI基金啟動《EMO ERROR GYM》企劃,本月30日至11月30日期間,18至29歲年輕人,只要在21日內完成指定挑戰項目,有機會贏取手搖飲品及旅遊現金券等獎品,藉此鼓勵他們改變處理emo習慣,提升抗逆力。

據他介紹,項目共有21個挑戰,包括線上線下活動,是參考「接納與承諾療法」(ACT)而設計,主張大家建立「心靈彈性」,協助個人應對各種處境,開放地接納並承認emo的存在,並以正確態度與之共存,同時提醒年齡人用Act(行動)去「自療」emo中的自己。

被問到突破機構未來還會有何突破,他表明將會繼續從精神情緒健康、職業志向發展層面入手,與年輕人共同探索,方向一致、方法可議。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