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飲食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我在乎吃喝──餐桌上的信仰實踐》的開首,寫下了這道題,給讀者反思。於我,這也是最初編這書時給自己的提問。
我不是美食家。若要講飲講食,惟有退後一步,重新思考何謂飲食。於是畫了一幅圖,以「飲食」為中心,逐條支線向外延展,嘗試從中找出脈絡。漸漸,四周畫滿了線,從每天的早餐至美食指南至Facebook、Instagram,從牛隻的屁至地球暖化至資本主義。最後,範圍太大,一張白紙寫不完。要談飲食,確實在有太多切入點。
於是,決定先從謝飯祈禱開始。這是信徒的身分象徵,也是一些信徒在社交時面對的問題,再由此探入討論飲食的領域。飲食自然離不開食,但食物本身以外,怎樣食、如何食、食什麼、與誰人食……這些都是平日看不見卻又實在地影響我們生活的部分。
然後,我們回到原點,談一頓不一樣的飯——透過慢食,感受食物的原味,甚至連結附近的社區;透過品嚐異國菜式,認識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少數族裔與難民。這是一些人的社區實踐,豐富他們的味蕾,也張開了他們的眼睛。
飲食還牽涉各種議題——有人把剩食當垃圾清理之際,有人三餐不繼;有人呷着30多元一杯咖啡的時候,種咖啡豆的農夫正面臨經濟危機。透過眼前的食物,我們看見了社會甚至全球經濟的不公義,看到有需要的群體。放下既有的想法,重新思考,就能看見從前面對美食時未有看見的一面。有些人開始了各類行動,嘗試在社區踏出一小步,透過平等分享,透過供應廉價優質的柴米油鹽,建構另一種與主流價值不同的秩序。
那麼,作為信徒,應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回到信仰,回到《聖經》。細心一想,飲食可以是種身分認同:透過吃什麼,去哪些餐廳而定義「我」是誰;書中幾位作者均不約而同提到,飲食更是一種屬靈操練。在這個強調慾望和消費的時代中,不被口腹之樂控制,能夠延遲享受,並非易事。當我們回到經文,就能發現如何看待飲食,上帝還是有祂的心意。
飲食不只是一日三餐,也是一生之事。我們吃什麼,就成了什麼人;我們如何吃,去哪裡食,其實也一點一滴地塑造我們的想法。談飲食,可以不談美食,可以不說評分,但不能不談的是飲食背後的事——看似與我們了無關係,卻又影響我們吃什麼,影響我們如何看這個世界,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這些,正是我們在乎吃喝的原因,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