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籍

撰文/伍詠慈 出版部 相片/黃國榮

2018年04月04日
【閱‧書籍】當你走到無力,請坐下翻一翻書頁

2017年10月,我們於基督教聯合書展出版了兩本書:《我在乎吃喝──餐桌上的信仰實踐》和《誰偷走了我的快樂──應對負面情緒自助手冊》(以下簡稱《誰》)。據同工報告,後者在其中一家連鎖書店的門巿上架後,不足幾天就全數售罄。12月時曾就該書辦分享會,邀請作者主講,也是座無虛席,不少讀者更留步請教關於自身或身邊人的情緒困擾。到今年2月,此書已因巿場需求殷切而再版。《誰》是一本情緒書,希望與讀者談談為何我們會出現負面情緒,如何助人自助,作者在書中也建議讀者思考,我們的快樂是建基在什麼事物上?是久遠的?是暫時的?是物質的?是關係的?

從這書的受歡迎程度,我們可以窺見社會的一面;今年1月發佈的「全球十大不快樂國家或地區年度調查」更告訴我們,香港人的快樂指數之低,與戰亂中的人們一般。是什麼使我們雖然衣食豐足,三餐不缺,但卻拉長了臉,愁眉不展?

與出版《誰》差不多時間,一本南韓翻譯書出現在各大書店,書名只有三個字:《無力感》,裏面描述的南韓社會,與香港相若:社會流動低、工作忙碌、人際疏離、競爭激烈……這種狀況,從青少年已開始面對;如果加上經濟和政治社會的困局,或許香港人也處於這種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的倦怠感中,無力,於是快樂不起來了。

不論無力是來自周遭環境,抑或個人狀況,都會形成情緒的低氣壓。最近我們推出另一本關於情緒的書籍:《情緒傷害的醫治》,也是接續《誰》的任務,幫助讀者梳理個人的負面情緒狀況,並在其中找到轉化與意義。今年5月,大家熟悉的作者霍玉蓮也會出版新書,與讀者分享她從病患中的感悟,從中看到恩典處處,這一路上只有祝福,沒有咒詛。透過不同主題的書,藉文字工作,陪伴讀者走過低氣壓的日子,在無力中看到一點盼望。

文字工作之豐富,不止於能反映社會現況,同時也可以提供出路。今年2月,我們出版了以下午茶為主題的書。坊間不乏追溯下午茶歷史的書籍,不過這次由歷史老師徐振邦等書寫的《下午茶——小息生活提案》,不只是歷史的追溯與記述。徐老師和編輯都邀請了一羣青年本土創作人,書寫他們的下午茶回憶與故事,有人寫與親人的茶餐廳回憶,有人寫在快餐店與老師下午茶的學生歲月。下午茶不只是社會場景飲食時段,一杯茶一件多士包含的也是人情的味道、歲月的痕迹。我們的快樂不就是來自這些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和回憶嗎?

正如過去突破叢書的一句宣告:書籍是為讀者締造心靈空間。或者讀者也會感到被人偷走快樂、經歷情緒傷害,甚至進入艱難苦困中,邀請你來翻開書頁,藉閱讀找到自己的心靈空間,找到快樂與盼望所在。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