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籍

撰文/蔡頌然 出版部實習生

2017年10月01日
【閱‧書籍】雙刃利劍

筆桿,是利劍,還是軟弱的蘆葦?基督信仰,會不會成為「突破」出版事工的包袱?文字,真能傳揚福音嗎?剛開始實習時,腦內有很多關於文字和信仰的疑惑。

實習的第一天,同工詠慈跟我介紹書籍出版事工的3條主線,當時似懂非懂。然而在書展的經歷,倒讓我感受頗深:那天有個家庭來到「突破」攤位前,年紀尚小的妹妹竟拿起《無朋友》和《勇敢做自己》,嚷着媽媽買;父親則陪哥哥在《Q版特工》位置附近徘徊,我遂上前介紹:「《Q版特工》是兒童文學與嚴肅文學之間的橋樑,異於一般流行小說。」後來再三回想這話,自己也覺驚奇。

同工說︰「心靈輔導,關乎人內心深處,容易說到神那裏。」從《突破》雜誌開始,福音已是「突破」的核心價值之一。心理與栽培的書籍深刻而不艱澀,直撫人心的傷口。《Q版特工》是無數青少年的集體回憶,看見書展場區內留言板上一封來自基督徒讀者的長信,若不細閱文句,誰又想到神是這樣使用這部小說,陪伴年輕人走過充滿想像和好奇的成長時期?

書在接觸讀者以先,必先經過編輯。實習前,一直覺得編輯單純是校稿,既被動又乏味沉悶。但原來編輯更要肩擔出版策劃,物色作者,有時甚至要兼任記者。實習期間,我參與籌備出版《我在乎吃喝——餐桌上的信仰實踐》,曾隻身進行訪問,緊張得張口結舌。但訪問前後,同工John與我一同禱告、演練訪問,跌跌撞撞中,我得着不少。至於校稿,也需要了解一本書的結構對讀者的影響,修理當中不合理的枝節,絕非找錯別字而已。

而編輯在策劃書籍之前,又必先看清世界的需要,以免走進死胡同。我在實習中有個意外收穫:看見香港碩果僅存的書店。同工Yan早前帶我和同工Doris逛港九的書店。每處各有特色,我也特別留意其他出版社跟「突破」的異同,書店如何進貨、陳列,對思考出版業在香港的位置、「突破」在出版界的定位都有幫助。同工曾笑說,逛書店是「偷閒」,可是走進稿件以外的世界,能不斷刺激編輯的思維,加深對城市的認知。如此一步步向後推,我看見「地方─書店─編輯─作者─書─讀者」的關係鏈。書本來就是城市、甚至時代的註腳。書店坐落於城市的不同角落,在社區中的角色又是怎樣?我們所出版的書籍,又如何能與香港對話?

曾看見很多談夢想的成長小說,內容大同小異,也曾一度疑惑,信仰會否成為出版的包袱。但漸漸發覺,堅持不等於迂腐,突破不等於放棄標準。有人說絕對真理是沉悶的教條,要人放棄自我去跟從,但正因如此,他們更需要認識何謂豐盛,何謂自由。

筆是蘆葦,也是利劍。其輕觸,安慰靈魂,滋養心靈。其銳鋒,如手術刀般剖開靈魂旁的條條鎖鏈,讓人瞥見自由和豐盛。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