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籍

撰文/伍詠慈 出版部

2016年10月01日
【閱‧書籍】沒有真我,哪有真關係?

書籍編輯每週都要走進書店逛。每次進去,除了看書,也要看人-究竟大家喜歡什麼書?這種喜好又意味着他們在想什麼?

無論在香港、台灣抑或日本,書店的心理勵志書架都置放在近門口區域,也有不少人駐足。究竟他們多數看什麼書?情緒?勵志?原來不少是人際關係的書籍。我們常常說現在居住的是地球村,人與人的距離,因為科技發達而拉近了,那麼人際之間會有什麼問題,驅使不少人要找人際關係書去看呢?

有一次辦了場書籍分享工作坊,聽到讀者慨嘆交友困難:要結識不難,但維繫以致發展關係,卻非常苦惱,尤其有時關係突然「死亡」,且死得不明不白。恐怕人際關係的困難,在開展一刻已出現。

2014年日本有一本暢銷書,翻譯成中文後在台灣和香港也幾乎長鋪書枱上,名為《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以心理學宗師之一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學說為基礎,而他也有不少關於人際關係的理論。阿德勒認為所有問題,都源自人際關係;他建議人必須建立社羣意識(social interest):就是歸屬於羣體。但人能如此,先要學習自我接納,然後要連結他人,才能貢獻羣體。

不過,談人際關係,不得不回到神的創造去。神「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創1:26)。人由上帝所創造,這是人最基礎的關係;同時人是一種「關係性存有」(relational being)。神把人放在各種關係中,人亦是透過各種關係,彼此成全,彼此塑造。

所以當我們透過書籍出版談人際關係,也就不會止於談技巧或如何討人喜歡、如何從關係中得利益,更重要談的是如何在關係中互相成全,活出上帝的樣式。

在這理念底下,我們策劃了三本以人際關係為主題的書:

伍詠光的《勇敢做自己》於5月出版,是一本談學習自我接納的書,鼓勵大家去除自卑或自大的自我掩飾,活出真我,唯有這樣,人才能有基礎去接觸他人。而這個自己,就是神所造的真我(authentic self)。

周偉豪、廖暉清等著的《無朋友》於7月書展期間出版,以實用的方式,提供具體的方法,幫助讀者交朋結友,更重要是維繫友誼。只要能維繫,才談得上連結。這本書花了不少篇幅談網絡友誼,目的是針對現今網絡的「朋友」文化,希望讀者重視建立真實而深刻的關係。

區祥江的《我要真關係》同樣於7月書展出版。作者綜合多年來談人際關係和成長的心得,鼓勵讀者解開有礙關係的死結,與不同人:包括兄弟姐妹、同事、朋友、師長等,建立美滿而有建設性的關係,讓自己在關係中成長,也幫助別人成長,就是對羣體有所貢獻了。

這幾本書都是以青年為對象,希望每位讀過這幾本書的朋友,都可以建立真誠的關係,並在關係中彼此建立,互相豐富。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