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人際

撰文/黃兆恩 更新園 相片/陸振宇

2017年04月25日
【觸‧人際】營會訓練的反思(一) ── 改變

營會是我們時常與青少年同行的媒介。

營會(CAMP),讓我想起4個詞語:改變(Change)、活動(Activities)、動機(Motivation)、人(People),在說的是訓練營會的4個主要元素,讓一羣各有不同動機的人,藉不同的營會活動而有所改變。具體來說,就是一班參加者、營會帶領者及工作人員,共同經歷一段生活旅程(一日、或兩日一夜、或三日兩夜):包括起居飲食,並經歷過特別設計的營會活動後,從而有所改變,得着不同程度的成長,如關係上的更新、對事物的新看法、深入了解自己及個人價值觀的啓發等等。

今次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改變Change」這個元素。

記得20多年前,筆者還是初出茅廬的歷奇教練,與幾位助教一同帶領野外訓練營,當中一個活動為游繩下降。其時正值炎夏中午,有一位架着粗框眼鏡、頭髮凌亂的初中女生,站於橋邊一處猶豫了許久,仍未能游繩到橋底。我們前後用了許多方法,鼓勵她踏出一步,她卻始終握着橋邊欄杆;過了15分鐘,她仍然絲毫不動,還哭起來。正想放棄之際,一位助教突然大喝一聲:「不要哭!你做得到!」雖然自己也被嚇了一跳,不過就因為這樣,女生踏出了第一步,游繩下降至橋底,其後並完成了其他活動。

一星期後的營後聚會中,我看不見她的身影,以為她缺席了。「阿Sir,你好!」突然,她從人羣中滿有信心地向我問好;霎時間我也認不出她來,原來她的外表改變了,粗框眼鏡不見,頭髮也束成馬尾,面上掛着笑容,最後她還再次多謝我們。也許,當天的「大喝一聲」推動了她,於進退兩難的情況下作出選擇,突破框框,繼而改變。

改變,有時就在於一剎那的決定和行動。

許多年後,同樣是游繩下降活動,今次是一位頭髮半遮臉的中四男生,同樣害怕,站在高台上久久未能踏出第一步,在場的同學及老師鼓勵他超過20分鐘,最後我以半推半就的方法與他一同游繩下去,雖說是成功完成了活動;但實際上這男孩子是被我「夾」着下去的。儘管同學及老師們都為他完成任務而拍掌歡呼,但我始終沒有從他的眼神看到一絲的喜悅。

兩次經驗給我帶來的反思是:成功的「完成」活動,可以帶來迅速的改變,意想不到地令人眼前一亮;但是,改變的發生卻不是必然。大多數成年人以為,協助參加者成功完成訓練,就可促使其進步和成長,可是成功並不等同成長;旁人的鼓勵、支持,也有可能成為「壓力」。那位男生,就好像在「被鼓勵」(全場歡呼)及「沒有選擇」(教練帶領)下硬着頭皮完成任務,預期的「成功感」顯然沒有出現。

歷奇輔導的其中一個要素是「自發性選擇挑戰」(challenge by choice),工作人員對參加者要有高度的敏銳及尊重,在邀請參加者盡情參與活動的同時,也要給予選擇挑戰的權利,讓他們體會真正的「被了解」、「被尊重」及「被聆聽」。

要有怎樣的營會安排,才能讓參加者更有機會產生改變?以下有幾項小貼士:
▶背景(Background):帶領者要了解參加者的背景,易地而處思考參加者的需要,並配合適切的活動設計來回應。
▶聚焦(Focusing):參加者會因種種原因而帶着不同的心情出席營會,所以第一個活動設計,最重要是讓參加者將焦點回到此時此刻的身心狀況。
▶調校(Tuning):聚焦過後,接下來的活動設計,最重要是讓參加者減少憂慮,將期望的差異拉近,順利進入主題部分。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