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話說

梁柏堅 |副總幹事

2022年12月16日
【總.有話說】永恆中的一個記號

早陣子有機會先睹為快,在戲院的大銀幕上觀賞《給十九歲的我》。電影記錄了英華女學校因為重建,要從港島半山暫別,搬到草根的深水埗,等待新校舍的建成然後回歸。時任校長石玉如邀請了英華校友張婉婷導演,記下一班千禧年出生、剛入讀中一的女生的故事,以她們的成長為主軸,側寫校舍的變遷。

大概沒有誰能預先知道,這一代青年人所經歷的變遷,遠遠大於校舍的搬遷和重建。

原先設想,這班中一學生能於中六回到半山的校舍,誰知因為工程造價超出預期,校方必須申請追加撥款,程序需時,計劃趕不上變化,中六回歸這一幕就落空了。期間石校長也頂着患病的身軀,在或成或敗的十字路口前,向上帝禱告,立志擺上生命,承擔着整個計劃最關鍵的兩年,令人動容。眼看原先的拍攝計劃出現種種變數,加上日常生活被攝製隊拍攝所帶來的種種不便,同學開始躁動,拍攝的攔阻與難度與日俱增。

上月「突破」也包辦了一場放映會,邀請不少關心香港青少年的同行者同來觀賞,從個人與家庭的故事,到社會的大環境,藉電影記下來的真實生命,一起進入青年人成長的場景。

那天有幸擔任映後座談會的主持,同工也邀請了導演張婉婷、副校長周小鳳和紀錄片主角之一阿佘到場分享,我因此有機會近距離與她們談上幾句。

由於電影放映後戲院需要清場,只有 20 分鐘空檔,沒多少時間可以讓現場觀眾提問。想到當晚在場的觀眾,很多都和「突破」一樣關心青年人的成長,所以我和同工嘗試代入他們的位置,預先撰寫了兩組問題,發給嘉賓們稍作思考。

當個人甚至社會,遇上各樣超出預期的變化,她們是如何跨過這些難關和逆境?她們的心情如何?有什麼信念,有什麼人、事、物,可以支撐她們繼續走下去?而第二組的提問,則關於同行:校長老師她們是怎樣與青年人同行?青年人又期望身邊的人怎樣與她們同行?導演有怎樣的觀察?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當晚她們的分享,不單真摯感人,更是充滿人生智慧。張導演身經百戰,經驗讓她深信只要堅持走下去,總會看見出路。而周副校長也語重深長地說,「唔好懶醒」—做青年人的同行者必須謙卑,要放下身段,要知道自己對學生的狀況也不完全掌握,不要妄下判斷,更說若非電影記下阿佘一個人在家吃飯的那一幕,她也不會知道同學當時所面對的處境。阿佘提到昔日因種種緣故,許多時上課都提不起勁甚至睡着,雖然坐在第一排,但她衷心感謝許多老師並沒有刻意為難,反而給她空間,讓她休息整頓。小妮子當晚的分享令人眼前一亮,不單一點也不怯場,更道出獲得尊重是如何在青年人的世界中漸被遺忘。

石校長當晚因事未能出席,但也透過文字寫下她的分享,其中提到在同學抗拒繼續被拍攝的時候,導演團隊從拍攝者的身分,轉為與同學一起生活,一起唱 K、做 facial、聆聽她們的苦惱,是這樣的真心誠意,托住她們一起經歷各種風風雨雨。過程中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夢想成真,甚至出現各種與預期不同的變數,然而在這一切過後,在永恆的長河中,她們留下了一個刻印着愛的記號,指引她們繼續向前,也指引我們如何與青年人一起面向明天。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