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踏入暑假,往常不少朋友都會趁此到外地旅遊輕鬆一下。然而,這段日子大家若要動身前往機場,多半是為了送別移居外地的親友。「移民潮」不是新鮮事,但這段期間移民的朋友,大多並未有充分的準備,走得特別趕急,甚至有種沉重。
《大學線》於本年初進行一項調查,發現受訪的400 多名大專生中,超過一半正考慮及已經決定移民。在一次與中學老師和校長的交流中,他們均表示有相當多老師因移民而離職,這對學生的學習和適應、留任老師的工作和整體教學的安排亦做成極大影響。
至於「突破」,從起初就定意服侍香港的青年人,在世俗的主流文化中建立另類文化,啟發年輕人以基督對世界的理解活出不一樣而豐盛的人生。昔日蔡醫曾形容「我們在這裏」,是我們過去不斷學習的一個歷程。在今天這段陰晴不定、甚至風高浪急的時間裏,同工團隊也同樣經歷迷茫和疑慮,但同時,我們亦需要歸回那與我們同在,愛我們並呼召我們的上主跟前,專心尋問和努力學習回應上主:「我們在這裏」。
「我們在這裏」,是一份對香港青年人的委身。即或有若干家庭和青少年選擇到海外發展和生活,「突破」所關懷的,始終是香港的年輕一代。我們在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一羣生於斯長於斯的青年人,認為香港並非他們可發揮抱負、一展所長的地方?我們也在意,年輕人面對香港社會、學校和家庭各樣轉變時,身心靈會面對怎麼樣的窘迫?我們更在意,置身這大時代中的青少年,如何能夠抗衡世俗文化、並活出上主創造的美善?
這份委身和呼召,督促並驅使我們每一位同工努力進到青年人的生命中,在有血有肉的生活處境和挑戰裏,緊伴他們身旁。有朋友關心「突破」,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繼續服侍青年人並不容易,或許的確不易(事實是每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挑戰),但當我們所關愛的年輕人面對迷茫或困難的時候,我們期望他們知道﹕「我們在這裏」。
每當想起稱為以馬內利的主耶穌,道成肉身來到充滿罪惡敗壞的人間,跟我們一起親身體會生命中的種種困苦和壓迫——「祂在這裏」——主耶穌這份「同苦」、「同在」成為我莫大的安慰,也讓我們對基督復活的盼望帶來得更深的連結。
撰文之時,剛好是張家朗勇奪奧運金牌,從報道得知,他於中四時決定休學轉為全職運動員,而這個決定亦得到爸爸和媽媽的支持。張爸爸在接受訪問時說﹕「運動員生涯其實很短暫,書可以慢慢讀回來,所以至今我和太太也沒有覺得做錯決定。」面對未可知的未來,沒有一條標準公式可以給青年人跟隨,但是,若有身邊的家人和支持者願意堅持信任和同行,我們相信每一位香港的青年人,都有着上主創造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