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路人:
「我在這裏,請差遣我」,是基督徒常常掛在口邊的話,出自《聖經》。說起來,我 在接任總幹事的崗位時,也想着同一句話。經過近十年陽光雨露,我深深體會到是「上 帝在這裏」,是祂的同在,給我有機會和力量參與—————延續那服侍青少年的運動。
今天,「在這裏」對我、對「突破」羣體來說,又可能有不一樣的感受和聯想。百 年前,New York Times 訪問攀山專家 George Mallory 為甚麼要冒險登上聖母峰?誰都 知道登山這件事有多危險,而George 的回答很簡單: Because it is there.
我們服侍年輕人,當然不單單因為他們就在那裏,更不是要征服他們! 而是陪伴他們 一起開啟人生,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未來,或更直接地說:他們就是未來。早在50年前,「突破」也曾問過「我能為這個城市做什麼」,此刻,經過多少風雨,我 們仍在,就是為了這個心愛的地方、這裏的每一個生命,奮鬥着……
在這歷史時刻,我們為過往的日子感恩,唯世界急速變化,青少年的面貌已不再一樣。 團隊從數據研究出發,慢慢孕育成一個多元形式的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計劃,希望能分享我們微小的經驗和看見,啟發大家的想像,共同探索新的可能性。
這就是四月家書中所預告的「大館」活動,當中包括研討會、展覽及青年交流三個部 分。落筆的一刻,整個團隊(大概是全機構罷)加上夥伴、義工,全線密鑼緊鼓,為 的是呈現新一代的處境和心聲,透過聆聽和對話,喚起大家對彼此的關切。
研討會邀請了不同學者和青年工作者一起探討未來,亦找來50位不同背景的青少年, 為他們心目中的自己創作塑像,成為展覽的主場。他們使用的「油泥」,正好說明那 些是尚可形塑的作品,life in the making ; 展覽會進一步引領參觀者感受年輕人成長中的張力和理想,一切都在熱切期待中。不過,最期待的還是你們的參與!
如斯龐大又意義深遠的計劃,實有賴各位同行者的慷慨支持,全是恩典;而得到「大 館」場地贊助,更是意料之外。「大館」─ —個背靠歷史、面向時代的地標,同工明白要肩負的擔子和使命更大,是一次真正站在都市人羣中的見證。在這裏,願我們 彼此扣連,互相激勵,一起燃點那不滅的盼望!
充滿感恩的
萬樂人
總幹事
2024 年 5 月 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