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話說

撰文/萬樂人 總幹事

2017年06月01日
【總‧有話說】一不小心,同行二十年

人的羣體性乃與生俱來,肢體生活與屬靈生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曾幾何時,有一個羣體教我明白信徒可以怎樣互相接納、彼此守望、擁抱苦難、並肩同行的真實,也默默裝備了我在2000年加入「突破」羣體。

第一次向我發出擔任團契導師的邀請,是萬崇仁牧師夫婦。那時候,萬牧師是我和Keith的堂主任,他帶病為我們證婚,兩個月後就安息主懷。其後,萬師母Jane建議我們考慮接手大專職青小組,感覺有點像承傳牧師的工作,但當時自忖年輕,只把念頭擱在心上。後來,新任牧師也提出相同的邀請,我們想或許這是上帝的呼召吧,就膽粗粗當起導師來了。

1995到2014年,一晃眼就是二十年……

當初我以為跟一班年紀相若,又分享同一信仰的年輕小夥子相處,應該沒有什麼難度。誰知我並不明白何謂life together?何謂「埋身」的事奉?發現大家充其量只是客客氣氣地,透過共同活動,賦予這段時間一些屬靈的意義。過程中,並沒有觸碰自己內心,當然也儘量不去打擾對方。

美國著名精神科醫生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說過,大部分人都希望教會是一個虛假的羣體(Most want church to be a pseudo community)!為了營造和諧氣氛,弟兄姊妹儘量保持距離,避免衝突,也許這是建立羣體的必經階段。他認為,隨之而來會出現混亂期(Chaos),大家嘗試開放自己,認識對方,但同時抗拒改變,害怕一發不可收拾;假若安全感能夠慢慢提升,就可以過渡至倒空(Emptiness)的階段,逐步消除恐懼和打破界限,接納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為羣體注入生命力和新秩序。

我花了幾年時間學習,嘗試由共同活動邁向共同生活,核心依舊是愛及互信,唯有以信任為基礎,方可談得上接納、守望,關係才有機會進深。不過,整體歸屬感仍浮游於Chaos與Emptiness之間。往後的日子,羣體之間經歷了不少生老病死,更有弟兄姊妹落入罪惡的過犯中,然而,在最低谷與幽暗的時刻,聖靈卻叫人的心軟化、轉化、歸回,團契反而一下子活過來。原來,生命相連的關鍵,在於能否一起面對羣體的軟弱,願意擁抱苦痛,並在患難中同行。

Jean Vanier神父在Community and Growth以三個詞彙為羣體下定義:Caring(關顧)、Bonding(結連)、Mission(使命),這很大程度塑造了我對人際工作的理解,也期望自己在服侍中實踐——將愛和生命帶給年輕人。

二十年的團契導師生涯,深化了我對羣體的實踐,也緊扣着我在「突破」的事奉。從昔日的團友,到今天成為「突破」的支持者及夥伴,他們構成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當靜下來,想一想,無數面孔,千百個相遇……讓我明白何謂團契生活,何謂共苦同行,所以我打從心底感謝上主所賜,每一位曾經相遇的朋友!

「生命裏極其美好的相遇,那些看似偶然的相遇,竟蘊含龐大的力量,陪著我們通過起伏轉折,領着我們走向寬闊舒緩……」(摘自郝明義的《故事》)。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