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我無關》這主題的出現,並不是源於信仰思考,而是對於當下媒體生態不彰、以至影響我們對周遭、對世界認知的一種行動回應,希望透過設計、策展自己的媒體食譜,吸收對自己well-being有益的資訊,進而影響他人。這是we are media的時代,掌握工具,我們自己就是傳播者。受訪者方可成教授從內地來港,有幸透過身邊的學者同事,掌握到了解香港、了解世界的媒體渠道。
製作這一期書最大的感受是,「我」就是資訊的載體,即使世道不彰,「我」所閱讀、整理、表達,也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方可成說「這是睇人的時代」,沒有錯。
話說回來,我們的信仰,豈不也是一樣?
無論耶穌基督有多神聖偉大,無論教會有多宏偉壯麗,無論歷世先賢寫下來的聖言有多奧妙,最終影響其他人的,其實都係「我」。有時我對於「為教會(的佈道會)廣邀親友」,和「為教會(的小組)加羊」的方式會有多一點點思考,因為我不應是「為了教會傳福音」,甚至我不是「去傳(一種外在的東西叫)福音」,而是「我就是福音(的載體)」。
福音當然不是「我」的,而是來自上帝,但祂需要一個載體去展現,載體不應是一張你派出去的傳單,也不應是一個搞聚會的教會。福音不是在你身外、要你派傳單去說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單單因為你所寫所講的東西而相信上帝。但他們會因為透過你見到耶穌,才會對信仰產生觸動。
因為「我」才是信仰、福音的載體,所以愛人不能虛假。在教會內見到絕大多數人既友善又殷勤,其實我是很抱歉地說,自己返教會很久,但常常都有不習慣的拘謹感覺,愈是遇上「大壇」的場合就愈拘謹,因為覺得面前的景象不完全都是最實在的(即使我知道彼此心中都好想做個好人)。因為教會是一個神聖之地,所以我們表達了應有的尊重和姿態,卻不一定是我們平時「爛撻撻」的真樣子。真人有時在教會外面反而見到。
近日去看描寫疫下香港基層生活的電影《窄路微塵》,當中頗深刻的是飾演經營困難的清潔公司東主阿窄(張繼聰飾)。自嘲為上天都未必看見的微塵,卻沒有想過委曲求全,即使遇上單親媽媽下屬Candy(袁澧林飾)手腳不乾淨,偷走客戶的財物,卻也屢次再給予機會,惟苦心斥責:「個世界X,唔代表你要做個X人。」
X當然是草根階層用的粗口,但粗口沒有抹殺阿窄的心腸。他知道大家都是微塵,大家都是捉襟見肘,為了生活捱得過去,往往就要用自己的方法。但即使環境差,也還是可以保守住自己的心腸不被扼殺扭曲。粗口用來罵人當然不好,但心地夠好,粗口竟然也能夠是苦口婆心。聽在心裏,有着對世界最直率的批判,但同時有對微塵有握腕的着緊。這個世界的善,從來都是睇人的。
世界總是會有它的問題,但你仍然可以憑一顆善意,讓自己成為media,讓身邊的人被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