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討

訪問整理: 潘淑麗 外事部

2025年04月11日
【Becoming】中學校長:我們大家都不是1,只是0.5

「我們大家都不是1,是0.5、0.8,要讓不同年代的人都看見自己其實是不完全的,然後大家去探討下一步可以怎樣去嘗試呢?其實我(作為大人)也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啊。」 Esther,中學校長

何玉芬博士(Esther)是何文田迦密中學校長,亦曾是香港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從事教育多年,Esther發現新一代年青人有一種無力感:「他們的sense of hopefulness (希望感)好低,即是hopelessness(絕望感)好高。」

讓年輕人Trial & Error
對此Esther 感心痛,她指年青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未來,直接影響他們在困難前是否退縮,面對「絕望感」好高的一代,Esther認為如何協助年輕人尋找自己的理想、探索他們的前路,是青少年工作者面對的挑戰。成年人需要檢視社會是否有空間讓年輕人發展主流以外的事,這個議題牽涉很多因素:如人脈網絡、知識水平、大環境中經濟組合所要求的技術等等,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Trial & Error (嘗試及失誤)。

「我認為社會仍有空間讓年輕人去犯錯及嘗試 ,但有時候香港人對自己好mean(苛刻),我們很容易會把問題放大,用負面的視覺去看社會及制度,遇到挑戰時就很容易去放棄。」

恰到好處的關心
說起Trial & Error,或許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有膽量讓子女走在一條陌生的路上,作為中學校長及家長的Esther 直言,家長知道社會的殘酷,心態只是想為子女好,但家長必須要接受現實:「一般基層甚至是中產的家長,他們對未來的理解不一定最全面。」

父母大多不想子女冒險,即使知道自己的盤算不一定是最全面,但好難做到毫無保留的放手:「要做到完全放心去讓子女trial & error,家長要有好強大的心臟,有時成為了一種無奈 ……倒返轉頭有時父母都很願意去放手,但他們真的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又唔講…… 大家就陷於一種膠着的狀態。」

讓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代際之間的張力令父母及子女都很疲倦,彼此都認為對方不了解自己。Esther為本書撰寫推薦,直言被書中提出的「互為彼此人觀」所震撼,將「互為彼此」的觀念應用在家庭上,又會否是緩解家庭張力的良方呢?

「我們大家都不是1,是0.5、0.8,要讓不同年代的人都看見自己其實是不完全的,然後大家去探討下一步可以怎樣去嘗試呢?其實我(作為大人)也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啊。」

另一方面,要讓子女明白師長的關懷而不讓他們感到壓力,社會亦要傳遞一種訊息:「我們如何讓子女知道,我是真的不是介意你是成功或是失敗,我只是想知道你的狀態。」 

    按此了解更多此書

  • Share: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