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書誌名為《無自由工作者》,探討的是不同自由工作者的職志與生活境況。聽得最多的,是工作有多不安穩。
莫說升遷或加人工,自由工作者連固定月薪、有薪病假、醫療保險也沒有。難怪不少人會覺得,年輕時帶點浪漫地追逐理想還好,如果真的要為往後人生打算,為照顧家人考慮,還是需要找些安穩的生活吧。
聖經中,好像找不到為意義犧牲保障的「自由工作者」的身影。若說要為到意義,倒比較多是跟信仰有關的,心裏比較深刻的,或會想起耶穌的門徒吧。在未跟隨耶穌前,好些門徒本身已有固定的工作,例如彼得和安德烈是漁夫、利未是稅吏等。而他們本來都跟你與我一樣,打份「牛工」,過着重重覆覆的生活。直到聽到耶穌邀請他們來跟從祂(按今天的處境就是「轉(上帝的)工」、「跳(天國的)槽」,哈哈),他們竟立即「撇下一切」「起來跟從」,仿佛在「辭職」前沒有半點猶豫。好地地竟要轉換跑道,難道人工好高嗎?糧期準不準?有沒有前途?父母怎麼辦?
耶穌對於這些問題,原來是曾經有回答過的。就是有位文士向祂毛遂自薦,希望可以跟從祂。耶穌的回答是:
「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又有一個門徒對耶穌說:「主啊,容許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讓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吧!」(馬太福音八20-22)
轉這樣的工,你做得到嗎?當時的門徒,大抵是沒有來得及思考,就已做了決定,而且是一生人的決定。當時,耶穌只給了彼得一句:「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馬太福音四19)
對於彼得,也許從來沒想到日後成為教會建在他之上的磐石,他只是遇上耶穌(或被耶穌遇上),聽他講了一場道而已。耶穌使彼得魚獲破網的神蹟確實衝擊了他,但跟從耶穌又是否因為「我以後都唔使打魚」?相信觸動他的,是比「搵食」更大的理想。
有人以「召命」(calling 或 vocation)來形容這分理想,但像門徒般一開始鐵定知道自己的召命,起來跟從的人是少數。大多數的,最初都不過是隨着內心連綿不斷的感動,邊闖邊試,慢慢確立自己的心之所向,即使「今日未知明日事」,至少人生中無憾。今天的青年人,有不少也是抱這樣的想法。跌倒又如何?到時再「認命」,好過一早就放棄。
是呢,彼得不是也「認命」了嗎?耶穌被釘十架了,天國的夢好像完了,還是返去打魚吧。豈料有一天,那位影響了自己生命太多的師傅又在眼前出現,足足問了他三次:「你愛我嗎?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你看自己的召命,比打魚更重要嗎?彼得最終被激勵,確認自己的職分,一步步憑信心走上去。不是每一個人的工作都需要傳教;但遇上跟生命相連的職志,與神持續對話,反覆確認,本就是一個奇妙的旅程。
稍稍放得下計算機的束縛,按着暫時有着的一份觸動,踏前多一步,打開一點未知的天空,感受到這分踐行,原來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