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某天,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的同工拿著一叠研究數據,與機構同工從數據出發了解及掌握當下年輕人的狀況,慢慢演變成是次《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研討會,共同探討「我們應當如何培育青少年?」 這個課題。
一起創造理想的環境
「我不覺得必須在我(年青人)想做的事和你(社會)想讓我做的事之間作出選擇,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必須樂觀,你必須樂觀地認為你可以建立理想的環境。」 來自美國Boston College的 Dean Stanton Wortham 在研討會上拋出這個方向,讓出席的聽眾一再沉思。
華人社會普遍較著重學術成績,來自東京大學有田伸教授觀察日本及韓國亦有此現象。社會普遍仍是相信青年人就讀的大學反映他們的個人素質,並且影響他們未來在職場的發展,因而形成了學生巨大的升學壓力。儘管如此,有田教授亦認為亦認社會應為年輕人發展更好的體制條件,創造理想的競爭與合作環境。「這是社會要做的重要事情。」
給予年輕人空間
下午兩場座談會則圍繞精神健康與職志發展,共同探討「我們應當如何培育青少年?」。首場座談會邀請了本地專家及相關議題的踐行者就精神健康作分享。精神科醫生許龍杰告訴大家「做少一點」:「當發現自己做了很多嘗試也不成功時,怎麼辦呢?答案:那就做少一點,是旦啦。因為我們投入太多,其實是時候回頭了。」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助理總幹事黎柏然認為香港欠缺的是失敗教育。「在失敗裏經歷成長,這就是『失敗教育』要做的事,就是我們所說的反敗為growth。」
共同互惠創路
第二場分享題目是「與青少年有份,共同參與互惠創路」, 讓3位青年人踐行者分享他們如何推廣社區參與與其他人結連、嘗試改變。最年輕的分享嘉賓Owen 今年只有15歲,卻已是網上義工平台 Game On Hong Kong 的創辦人及主席。Owen向在場的成年人示範只要相信自己,就算做微少的事,也能產生影響力!
一天共三場的研討會,從海外學者、本地專家,到社會上的踐行者,都叫人看見:我們互相信任、互為彼此,能探索更多新可能。但願我們能為自己、為他者在結連中創造空間,彼此承擔,互相造就,讓青少年構建整全自我,追尋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