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第四波疫情緩和後,我們結束在家工作的日子,返回青年村,如常地參與文化七月活動、香港書展、頒獎禮;在書店辦書籍分享會,學校書展重新開始……當大家以為日子如常─一月如常出版新書,如常籌辦新書活動,同工也準備一起去參觀不同的新書店時,確診數字忽然不斷攀升,整個城巿頓時被煞停了。
不止各種正常生活─面授課堂、外出上下班要煞停,不少場所也因有確診病患到訪、所住大廈有確診個案,大家要進行多次檢測。接着是身邊不少人確診病倒隔離,每天聽着無法想像的數字。
過去幾波疫情,即使在家工作,也會在社交平台上推介書籍,更曾把幾本電子書上載至免費平台,供在家的年輕人閱讀。但這一波如此「埋身」,直叫人一下子無法看到最要緊的事是什麼,眼前的就只是買藥、搶購、檢測、洗手、消毒,今天是一條線還是兩條線?
在這種時候,或許最需要停下來,思考閱讀和文字,對處身這個狀態的我們有什麼意義?因為隔離、因為留家所以需要閱讀打發時間?閱讀並不是無事可做時打發時間的消閒活動。閱讀,可以讓我們被眼前資訊搞得昏亂時,得以抽離和自我平衡;可以關顧自己心靈精神的狀態;讓人在心神紛擾中,靜下來重整價值觀。
編輯在2月時整理了一張「宅在家書單」,分別從三個書系,每個書系選取五本書向讀者推介。透過書籍,你會發現原來在嚴峻疫情下,閱讀仍是豐富生命的事:
疫情帶來的困擾,你我他也不能倖免,區祥江的《輔導小百科》可以讓讀者學會自助助人,在困難時發揮一份關懷的力量;而曾獲得香港教育城四個獎項的《300秒的生命故事》亦帶着安慰的作用,並不止適合中小學生。我們在疫情下不免感到人生好難,每個只要300秒就讀完的生命故事,訴說着難中有恩的美好,讓我們在困境中仍心存盼望。
疫情新聞使人困擾,同時傳來戰爭之聲,更教人心緒不寧。這個時候讀《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讓即使宅留在家,也能觀看世界大事。藉獨立記者在歐洲的採訪,了解一個香港未必熟知的國度;而梁柏堅的《時勢好惡,做基督徒好難》亦提醒我們,當一切不似預期,當各人都有自己的重擔,但是自覺無力之時,基督徒還是能夠回到上帝的跟前─因着耶穌是主,我們知道一切都在祂手裏。
而文學作品,同樣能在此間給我們一點力量。嘉薰醫生的得獎作品《相送》,讓我們在疫情下反思生死,必帶來更深刻的共鳴,安慰我們這些當下徘徊在陰性與陽性之間的人。
蘇恩佩的經典之作《死亡,別狂傲》,展示其大半生與癌病共存的生命,她的心路歷程成為我們的一帖心靈良藥;至於幾個月前才出版的《角落裡的她》,作者游欣妮則幫助我們不止看到自己,也要多關顧身邊的人,作者書寫在醫院裏窺見的小人物,她們在羣體之中發光。
這裏介紹的只是書單的節錄書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突破書廊、HKTVMall突破店、突破書籍臉書內看到完整書單。但願文字在最幽暗處給生命透出一點光。疫情的確令去書店、網購平台買書都倍添阻礙,但只要你想看,總會找到一本在此間給你力量的好書。
宅在家書單:https://btgalleries.breakthrough.org.hk/categories/stay-home-special-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