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定曾跟着老師推薦的書單,看書做閱讀報告。到了青少年階段,我們會依個人喜好主動挑選,又或受同儕影響閱讀某些種類的書目。
捫心自問,當走進一間書店時,眼前擺放着五花八門的書籍,有什麼因素會影響你選擇一本書?是書名、封面設計、宣傳文案、折扣優惠,還是其內容?
當書籍作為商品在書店裏擺賣,其陳列的位置,就是讀者的「能見度」。放在面向大門的當眼位置,以封面亮相;還是甫出版就無聲無息地被插在書架,以書脊示人,效果差距顯然很大。為此,出版社投入大量行銷資源,更甚在書籍裝幀設計上,作出考量,為書籍套上書腰,強調名人推薦的語句、分享會資訊、獲獎資訊等,務求使書籍能在無際的書海中脫穎而出,提升被讀者「相中」的機率。
作家韓晗在《布拉格之夜》說到:「人類往往是視覺先行的動物,一旦眼睛受累,餘下的好感會全部消失。」我們正身處一個視覺先行的時代,每天都被海量資訊所包圍。而書籍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如何讓一本書殺出重圍,博得讀者青睞,是所有從業員的挑戰,也是書籍行銷的一大難關。
除了想方設法將書籍推介給讀者外,我們更嘗試透過不同活動,與讀者面對面接觸,聆聽第一身的感受,就如早前在突破書廊進行的「與書店編輯的盲約會——走在情緒的邊緣」。
那次活動精選了十多本與情緒相關的書籍,並以「盲書」形式展示——將書籍包裹起來,並在上面貼下摘錄自該書中的句子。本意是希望讀者可以放下外表和第一印象的成見選書,創造人與書邂逅的機會,為閱讀增添一點趣味和刺激感。
活動上有參加者正面對人生的身分轉變,對前途感到不安。當她翻開選取配對的書籍閱讀,驚訝地發現,作者很「懂」自己,字裏行間能為她帶來安慰。藉着活動偶然遇上這本書,對她來說就如一位小天使默默地在背後為她打氣般。這些真實的回應及反應,無疑是對出版從業員最大的鼓舞。
我們從小被教導不可以貌取人,看待一本書亦然。正如英國諺語所說:「Don’t judgea book by its cover.」下次拿起一本書時,嘗試拋開其外貌,用心感受字裏行間的溫度以及出版社的誠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