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籍

撰文/史曉晴 出版部

2019年02月01日
【閱‧書籍】一本關於城市的動物書

「我不喜歡動物。」第一次跟作者陳嘉銘見面,跟他就這本書討論的時候,我這樣說。認識我的人,大多知道我不喜歡動物:曾經與狗狗同坐一部升降機,被牠的尾巴輕輕一掃而全身僵硬;路上看見動物,也會把身邊人拉去站在近動物的一邊。因此,當我說下個出版計劃與動物有關,換來的是一陣驚訝。

這是很多人的誤解,以為不喜歡就代表一切。回到現實,無論喜歡不喜歡,抑或害怕動物,不容置疑的是,人與動物同為這個地球(或者城市)的使用者。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有意無意把自己與動物分開,僅看寵物為城市的一員,視其他動物為城市的入侵者─遇見野豬要報警,在西貢看見牛會驚叫。

若然細心,我們身邊常常有動物的蹤影。很多人以為動物只有家裏的寵物(主要貓狗),卻沒發覺動物有更廣闊的定義:城市動物(西貢牛)、野外/ 野生動物(熊貓), 甚至每日餐桌上吃的( 雞、牛、豬),都是動物。甚至,報章上一幀幀血肉模糊的照片─被虐殺的社區貓狗(又名流浪貓狗),還有因着項目工程受傷的中華白海豚,都是動物。也就是,討論動物,在喜歡不喜歡之外,牽涉的還有很多日常。

一般談動物,當然能單憑好惡。若然放眼觀看,一個城市如何看待動物,也說明了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個怎樣的城市。嘉銘在大學教書,專研電影與流行文化,後來開設「動物,文化與現代社會」學科,以文化研究書寫動物,就不止談愛與不愛,更探討文化轉變如何影響動物生活。

所以,被寵的貓狗,是經歷社會結構改變後的產物,縱然牠們「可愛」,然而為了方便管理,貓狗仍被剔出公園門外;很多人口說愛動物,身體卻很誠實,就算不計年前那隻闖進路軌的狗狗,早陣子也因一隻貓走入巴士車廂,而勞動警員用盾牌趕貓落車。還未計皮草(有人說着皮草僅是個人選擇,沒有什麼)、肉食工廠(加工打針催生壓縮動物成長期,帶來什麼問題?)、動物園(以園區仿造自然是不是為了動物着想?)等議題,通通與動物有關。

我們對動物的想像,很多時是源於論述,甚至輔以影像。電影中的動物身影,從來不少。有的是牽涉動物演員或工作動物,如《魔戒》、《復仇勇者》,有的以動物為主角/ 主題,如《狗眼看人間》、《優獸大都會》。動物能獲得保障嗎?動物角色的性格是不是人類一廂情願的想法?

《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從家裏寵物,談到城市動物、野外/ 野生動物、餐桌食物,甚至電影、媒體為文本中的動物。對我來說,編輯這本書是很獨特的經歷,能看到喜歡動物的人,對城市有另一種角度的思考。

有人問,編輯這本書以後,會喜歡動物嗎?其實,不必談喜歡不喜歡,無論是誰,在城市的追求與想像上,若有更開闊的眼界,讓城市不再狹隘於只單一視人類為中心,這才是重要。

《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書介: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動物?──簡單以喜歡或不喜歡說明,抑或有其他方法?

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率先談「論述」,有了論述才會知道之後所討論的是什麼。除了討論切身的動物議題,身兼影評人的作者,更藉著影像、報導等媒介,了解動物如何透過媒體再現。試閱

  • Share: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