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人際

撰文/廖燕萍 創路坊

2018年08月01日
【觸‧人際】職場中的新身分

踏入9 月,又一班生力軍踏入職場,展開一趟未知之旅。順利的,會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對工作有更大的歸屬感;然而也總有人在工作中不斷跌跌碰碰、浮浮沉沉。相信青少年導師的身邊,總不乏幾位在職場裏感到迷糊困惑的年輕人吧。他們的想法,總讓人意想不到。

有次與初職的年輕人Sam 傾談,提到對加班的理解,他說:「如果想增加假期,事前自行加班,補足時數即可。」有放假,有補時,這是另類的「等價交換」:既是等價(時間),就能理直氣壯地交換。

有人形容這是一種「預支未來」的生活態度。當我更深入了解Sam 的情況,不難發現,他正處於青少年過渡成年、以及畢業踏入職場的兩個人生重要轉變時刻。根據當奴.薩柏(Donald Super)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所說,15 至24 歲是探索階段,人們開始認識並接受職業選擇的需要,嘗試尋找與自己興趣、能力相關的工作機會。當中最重要的過渡是他們對自身價值、職業取向、社會角色的探索,尋找未來的方向與人生目標。

我們要幫助年輕人理解及察覺身分正在轉換,他們未必發現到自己把過往的生活模式、價值觀直接套用到職場所帶來的影響。當他們帶着舊身分、角色面對新的處境,就容易給人一種自我中心的感覺。事實上,年輕的初職者並非故意打破或改變既定規則,只是工作初期經驗未夠,對工作環境、公司規矩未有清楚的認識,也未必能事事請教同事,只能自行摸索、理解一些既有原則或規則,無端變成對着幹。

所以,進入職場也要像探子一樣,主動了解公司的政策,請教經常合作的同事。最重要是明白所身處的環境、身分已產生轉變,與在學時的自由自在不同,有很多事情不再單憑自己決定,而是需要聽從上司的吩咐,與團隊合作。初職者要適時深思,所做的是否合情合理,是否適合,也要尊重與遵守公司的政策與文化。

在學時期,青少年有固定的時間表,標明何時上課,何時下課,何時放假;但是踏入職場,就未必事事如自己所願,忙碌的時候,未必能夠準時放工,甚至需要加班,這是對工作的承擔與責任。學習不斤斤計較,多走一步,也體現了對這個新身分與角色的理解與承擔。

有時,年輕人或會以為,工作今天做不完,明天上班繼續就可;加班以後,自然能補假。這種想法不是歪理,只是這是否公司一貫做法?應該提醒他們,身分轉變了,要學習明辨及權衡輕重,理解工作及對工作承諾。花時間慢慢探索新身分,去除稚氣,又或自我中心的處世態度,以心體會別人,也是結連工作與人際關係的重要課題。

  • Share: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