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話說

撰文/周思藝 副總幹事 相片/ Unsplash

2023年10月18日
【總.有話說】再談突破青年村

在9月兩場「突破」50週年異象分享聚餐中,司儀向超過500多位來自不同年代的嘉賓做了一個小小的統計,問他們曾經接觸過「突破」哪些事工及場地,包括《突破雜誌》、書籍、影音製作、輔導、活動…以及突破中心、書廊、青年村…在芸芸選項中,你能想像哪一項有最多人回應呢?

答案是突破青年村!

其實這個答案也不意外,突破青年村自1996年啟用以來,除疫情期間外,平均每年服侍青少年及青少年關懷者約80,000多人次,累積服務人次更超過2百萬,難怪它能成為不同年代嘉賓的共同回憶。

回想「突破」起初興建青年村的異象,當時正踏進90年代,因青少年犯罪率激增,社會充斥著「青少年問題」的論述,而「97政權移交」亦成為那時社會發展的界限。「突破」卻看到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社會發展的視野需跨越21世紀,興建突破青年村的初心,是裝備年輕人成為未來的領袖。時至今日,社會氛圍已改變了很多,世界亦面對不少新的挑戰,但突破青年村仍堅持以年輕人為核心,透過提供文化創造、生命教育及羣體共融的空間,致力培育青少年的多元發展,讓他們有能力去開拓一個更美好的時代。

而因著「突破」50週年,同工最近有機會接觸青年村的建築師Freeman,聽他細說青年村建築及設計的概念。其中最吸引同工的,是青年村建築背後的一些象徵手法,例如當青年人從青年村入口進來,他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青年村正中的大門和左右兩旁延伸的建築,像一個人張開雙臂歡迎及擁抱,象徵「突破」對年輕人的全然接納及愛護。

進到村內,會留意到青年村所有柱子及橫樑等都是外露的,沒有隱藏。這與香港其他建築有很大分別,一般建築都盡量隱藏這些,或用裝修遮蓋它們。而青年村這建築特色一方面是配合機構在裝置上的簡約風格,亦象徵「突破」對年輕人開放內心及以真誠相處,期望引發年輕人相應的回響。

另外,青年村雖然只佔地約8千多平方米,相對其他營地肯定不算是大型,但使用者置身其中,卻能感受到有很多不同的空間及區域。這是建築師因應「突破」事工的需要,刻意將青年村設計成多個不同大小的空間組合,一方面利用中國四合院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特色,另一方面又運用大量玻璃間隔,將青年村室內與室外在視野上結連一起,這些設計鼓勵著年輕人在村裡探索及體驗不同環境與設施,亦喻意他們在充滿限制的成長路上,同樣可尋索不同空間及新的可能。

最後,青年村建築也有不少宗教的象徵,例如大門入口呈半圓形,如同魚唇一樣。原來按建築師的構想,是希望把青年村喻為聖經中吞下約拿的大魚,而每一位經此「魚唇」進入青年村的青年人,可以如同約拿一樣,在數日間經歷生命的更新改變。又如圓形的小禮堂與方形的餐廳相對,中間隔著一個樹蔭通道,是運用中國天圓地方的概念,喻意青年村可滿足青年人身心靈的需要。

「突破」50週年活動陸續有來,不少會在青年村內舉行,期望到時讀者能親身到此體驗上述的建築象徵手法。

  • Share: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