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 /Godwin 突破機構青年發展部同工
Godwin是青年發展部同工,日常工作接觸不少學生,發現他們對香港社會都有同一疑問:「 香港講求效率,青年人成長中充斥名次、快速、競爭,但其實是否一定要這樣呢?我思考其實不一定要快,可以好似瑞典語『Lagom』,即是『剛剛好』、『不需太極致』的意思。」
「我知我咩料!」希望為年輕人在主流價值外,提供實踐個人意念的空間。
與此同時,外在社會環境自2021年亦開始有變化,不少民間組織先後結束,公民社會頓時失去了方向。年輕人想為社區「做點事」,卻不知從何入手。 Godwin希望藉此企劃為年輕人加力 ,讓他們跳出主流價值觀,停下來檢視自身的內在信念,學習與社區及鄰里對話,再化成行動實踐,從而為身邊人帶來正面影響。
Godwin指年輕人多愛好創作,因此「我知我咩料!」選擇以藝術如繪畫、攝影、手作作為對話的媒介;但強調活動並非藝術深造班,反而更着 重 帶領學員走入社區,實踐個人理念及價值觀。「大部分參加者都怯於向陌生人表達,我希望藉社區體驗活動讓他們多走一步,從關心朋友家人轉向關注社區及鄰舍。」
在油麻地開設雨傘店三十多年的「森叔叔」,向學員講述社區歷史。
為了鼓勵學員走入社區,Godwin策劃了兩場社區體驗活動,讓學員掌握紀錄社區的方法及培養他們觀察社區的習慣。
第一場社區體驗位於油麻地,由關注該區的社區人士孔維樂帶領,主題是「修而不買」。他們先讓學員在家選取一件已破損的東西,然後聯絡區內一些維修店舖,如雨傘維修、相機店等,讓師傅作維修。
「我們希望學員明白社區有許多有用的資源可以運用,透過維修過程讓學員與這些店主傾談,從而了解社區的歷史、區內人士的生活。」落區後孔維樂與學員分享如何紀錄在社區的所見所聞,從而醞釀出實踐意念。
社區體驗活動後學員繪畫社區紀錄,再互相分享當中的所見所聞。
第二次社區體驗則選擇佐敦區,學員要完成一些觀察社區的任務:如收集10朵花、紀錄10隻貓、搜索10個電話號碼;然後彼此分享再聆聽大家的發現。活動嘗試打開學員的眼睛及擴闊對社區的想像。「有學員說從來不知道原來在佐敦可以輕易找到那麼多不同品種的花,我們日常都太少用心觀察社區。」
計劃在去年3月-8月推出,吸引了近50名年輕人報名。Godwin 歸納出參加者構思企劃背後的共通主題:「你會看到都是很正面的。第一,他們關心人的心靈健康,希望處理集體傷痛。第二,希望記錄香港美好的事物。第三,傳播愛。」
學員為途人送上心靈語句及多肉植物,對方則以一個最近的目標作為交換;交談間激發正能量。
「我知我咩料!」將於今年2-9月進行第二期,新一期計劃將加強共學氣氛,期望 學員能構思出更多項目讓公眾參與。
@bt.yout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