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討

受訪/ 陳文鏢(Edwin)、鄧啟峯(Kevin) 整理/ 許桂珊

2021年08月10日
【一起|一起的步伐——不是走在前方,而是走在身旁】

訪問這天,會議室外烏雲滿佈,下起雨來,想起向輔導中心求助的人,內心和生活上也許亦被成長中的風雨傷透—人際相處碰壁的、長期深陷負面情緒不能自已的、生活找不到主軸的。內與外拉扯,拉傷,拉倒,然後就卡在那裏。

輔導員Kevin 和Edwin 的工作,是在輔導室裏與這些被卡住的年輕人、家庭一起,聆聽、探視、梳理哪裏出了問題,過程有時像查案,Kevin 想起一個例子:「我有一位client 經常身體不適,出街會感頭暈、甚至呼吸困難,生活和工作大受影響,求醫也找不到原因。輔導約半年後,發現她往往避談家庭,這才梳理出在成長過程中,她的需要常被父母忽視,內心的失望和傷痛長期被抑壓,就透過身體反映出來。」

「係好難搵㗎!」Kevin 解釋,許多痛源被遮壓得甚為隱密,連受助者本身也不自知,例如一般人認為家暴不合常理,有些人卻可能習以為常。要找出這些蛛絲馬跡,串連起來看出全貌,再對症下藥,的確不易,然而他卻有另一番體會:「同行真是需要時間,急不來。」有些人的確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建立起關係和信任,放下戒心,讓你進入他的世界,「所以也要自我調節,容許有時需要多些空間,過程較漫長。」

同行需要時間,並肩半年也可能只去到起點,然而Kevin 深信—捆綁多年的結一旦鬆開,祝福的就是餘生。

不是走在前方,而是走在身旁

Edwin 補充說:「許多時client 的處境,可能是過往十年、廿年甚至更長時間積累下來,難以短時間內一下子處理。」所以他也常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效益主義的陷阱:「會否過於催迫,一定要client 有成績、有改變呢?人生有太多事,不一定能立刻撥亂反正,太渴望果效,反過來會否也成為client的壓力?當輔導員心急和進取,幫對方想太多應對的建議,就會不自覺行在前面,想拉他一把行得快點,但有時真要學習調校—放下自己,走client 的步伐。」

輔導中心的信念是助人自助,相信人本有面對和跨越難關的能力,因此相對直接解決受助者的難題,輔導員更重視協助他們建立內在資源,從而有力應對未來的挑戰。Edwin相信,同行不是要走在前方,而是要走在身旁。要同行,先要放下驕傲,尊重每人都有其步伐,明白自己沒有比對方強,才能同理對方的處境,繼而找到適合對方的方式撐過難關。

微小轉變,就能堅持

話雖如此,不過Edwin 笑說,與client 同行,有時也會受他們的無力感和洩氣感染,「但見到client 好努力踏出一小步前行,看見細微的轉變,就想繼續與他們行下去。」

他提到有一位受助者,因焦慮發作無法拿準時間,經常遲到,試過約了4時面談輔導,到5時半才出現,「幾次下來我也感氣餒,心想對方是否看重輔導?又有多想尋求改變?但見到他其實好努力嘗試,我就跟他約定,只要他在預約時間內出現,無論剩下多少時間,我也會與他面談;試過一次只剩5分鐘,我也堅持見他。」起初要每次預先提醒對方當天的輔導約見,後來即使不提,他都記得,甚至知道未能赴約,便致電另約時間。這些改變即使微小,卻讓Edwin有力堅持下去,「看到對方的付出和進步,就算是微小,我也相信值得。」

相信羣體,也相信雨會停

在輔導室以外,Kevin 和Edwin 最近也與其他輔導員進到大學校園,以認識手沖及精品咖啡入手,希望以小組形式,建立大學生之間的支援網。沒想到反應出奇踴躍,同工就進而嘗試將靜觀方式融入,帶同學以視覺、觸覺、嗅覺、味覺品嚐咖啡,在安靜中讓平時不為意的感觀浮現,減壓之餘也檢視自己的狀態。

「我們以為年輕人不習慣靜,但又發覺他們其實並不抗拒,而且也很需要安靜下來休息、接觸自己。」除此之外,Kevin也留意到學生對人與人相處的渴望:「接近兩年的網課,使年輕人之間缺少面對面連繫的機會,令他們更渴望與人面對面、真實地connect。」談到項目的初衷,Edwin說,「期望他們能形成一個互相支持的羣體——當有人明白、支持、同行時,面對難關也能多點信心,許多時有這股力已足夠,不一定每次都要找老師或社工幫助。」

「當整體社會環境和未來都看似不明朗,能凝聚年輕人同行,彼此支持,也是一種應對未來的力量。」Kevin 遙望窗外,若有所思地說。外邊正下大雨,遠方的樓房、山野等景物都被豪雨遮蓋不見,「前方可能有好多挑戰,但要相信,艱難會過,雨會停。」崎嶇不會永久,密雲之上有光,就讓我們懷抱盼望,耐心期待雨停放晴的一刻。

  • Share: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