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pril 11
〈【Becoming】作者: 青年人覺得自己no stake〉
「互為彼此是指不是任何事都要自己一個人承擔,而是彼此共建參與討論。社會太慣常要求自己為自己負責,不少人都認為競爭和累積資源才是生存的王道,而其實成長中遇上的眾多問題,不是一個人可全部負擔。」阿彼說。
〈【Becoming】Gen Z : 請不要帶着預設想法去聆聽〉
「對兩代人來講『開明』的定義很不同,父母會覺得我讓你去選擇已經是很開明了,但我們更想要的是從心底裏的認同。」Nathen說很多時即使父母不說,但他會感受到他們心底真正的想法及態度。「父母是願意去理解,但他們往往帶着一種想法去聆聽。」.
〈【Becoming】中學校長:我們大家都不是1,只是0.5〉
父母大多不想子女冒險,即使知道自己的盤算不一定是最全面,但好難做到毫無保留的放手:「要做到完全放心去讓子女trial & error,家長要有好強大的心臟,有時成為了一種無奈 ……倒返轉頭有時父母都很願意去放手,但他們真的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又唔講…… 大家就陷於一種膠着的狀態。」
〈【Becoming】家長: 放手很難〉
兒子回家後立即問母親:「媽咪你覺得如何才是有前途?」黎太亦理所當然地說:「你地搵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是理想前途。」話雖如此,她直言也曾向喜愛籃球及繪畫的子女說,要考慮工作能否糊口,若不能糊口便當作是興趣吧。「其實你的想法是否與那位籃球職員相似?」筆者問。黎太笑言「或許是」......
2024 December 18
〈【Together We Thrive】《事工研究及發展部》〉
我們今年發佈了「青少年自我身份建立與參與感」及「菁研」(青年義工)的「情緒污名化與青少年求助行為」 研究結果,當中「59%青少年感困擾時不會找專業人士傾」、「72%想為香港付出,但不知怎做」等......
〈【Together We Thrive】《空間管理及服務》〉
我們致力結連不同合作夥伴為青少年提供多元發展的活動。在文化創造事工,「減碳『恒』動」計劃(SolarCare Programme) 引導超過7,800 人次的青年人認識可再生能源,藝術創意方面,青年村為約2,000 位營地使用者提供了藝創活動及展覽空間......
〈【Together We Thrive】《人際事工》〉
「我們可以為這城市做什麼?」這不單是「突破」同工常常思考的問題,更是今天青年人正在尋索的事情。面對城市經濟狀況、人口結構、未來發展等均在快速轉變,身處其中的青少年既因此面對挑戰和迷惘,但亦同時積極為自己和城市探索新的可能......
〈【Together We Thrive】《出版及媒體事工》〉
疫情後通關, 市況距離復常仍遠。雖有盛事旅遊活動推廣, 然而如若沒有深層的文化認知、沒有植根於真善美的創意實踐, 即使投放更多資源, 都難以為這城市帶來長遠的祝福......
〈【Together We Thrive】《「突破」50周年活動花絮》〉
「突破」50年來,一直與年輕人同行,在俗世洪流面前,我們盼能心意更新而變化。故此特別以「憑信堅立向前」為題,展開一系列活動,與青年人及同行者一起探索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