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Wilson)自加盟「突破」以來,一直盡量避免引入商界做法,「好處是容易找到一班志同道合夥伴,但可控制因素相對較少,不會是今日決定、明日就發生。」為適應社會新常態,突破機構近年調整策略,積極協助青少年建立「心靈彈性」,冀他們有足夠抗逆力,面對將會遇到的未知數,「你可以接納這種不舒適感,並與它們共存。」...... More
News_center
星期日明報: {同行達人}萬樂人 突破與青年同起跌 虛懷納新知 「唔跟我就啱㗎喇」
採訪 朱令筠 / 2024年5月26日 >原文網址: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240526/1716657951251 近年以青年為本位的社會問題持續受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青年住屋、貧窮等都是新聞常客。突破機構服務香港青年人半世紀,現任總幹事萬樂人自2000年加入,對年輕一代有一番體會。專訪期間,她不止一次用上「同行」這詞,背後想法是與服務對象無分高低。雖則秉持「同行」態度,但她補充:「年青人肯不肯與我同行?我反而懷疑。我就猛咁講同人同行啫,那個人都不想。」原來她不會假設年輕人接受這種並肩,只是想說,不如我們一起經歷。 曾任人事管理 嘆重商益非育人 1970年代突破以一本雜誌起家,至今仍出版不少年輕人書刊。封面總有幾個候選設計,萬樂人有時恰巧經過,同事讓她挑一個。她選擇過後會補上一句:「你唔揀我嗰個就啱㗎啦。」訪問現場眾人失笑,她頓了頓,肯定地說:「so far(至今)都幾啱嘅,好少揀我揀嗰個嘅。」 記者很是驚訝,竟然有上司叫下屬不用跟隨其選擇?她提起另一次突破製作火柴人T恤,又再自嘲:「我一著就倒米㗎啦!」當然無心倒米,T恤她還是會當居家服穿。縱使不完全明白,但她信任年輕同事的決定,始終他們更貼近年輕受眾。她說,有時要「hold yourself back(退後一步)」,她提出意見,大家一同決定。 加入突破前,萬樂人在大型商業機構任職人事管理(HR)及訓練,可說是一直從事對人的工作。常言道,人事管理部是最不受同事歡迎的部門,皆因不受歡迎的決定總由他們經手。萬樂人憶述一次艱難的決定,她要讓一位認識的同事提早離職,對方年紀與年資都比她資深,「那時候他感覺就是一個老兵,泄晒氣咁樣」。 無論怎樣與該同事傾談,做好離職流程,萬樂人依然無法扭轉狀况。她理解商業機構注重成績,裁員不過是商業考慮下的資源分配。很多人前來尋求發展,但公司只顧追趕成績,這違背她希望「建立人」的價值觀,「我可能無建立到他,反而打沉了他」。她不免思考,自己的生命能否用得更好? 關懷同工家庭 汶川災後輔導十載 從商業機構轉投經濟獨立的NGO,萬樂人並非全無掙扎。她是基督教徒,加入突破的另一推動力是對青年工作感興趣,而且她已在教會擔任青年導師多年,一直伴隨年輕信徒成長。 同樣做人事管理,萬樂人發現突破稱呼員工為「人才」資源,而不是人力資源,因為機構理念是每個青年人、以至每位同事(同工)均是人才。機構發展之外不忘關懷付出者,如按同工意見增設「家庭假」(family leave),方便照顧家人,甚至家貓。同事在專業技能訓練中不止「齋學」,而是注重發展,「不單對我們的工作有效,對一個人成長也是重要的」。 突破栽培同工,就如澆灌服務對象的生命,一點一滴靜候收成。2008年5月,突破原本計劃到四川與合作伙伴做培訓,怎料發生汶川大地震。團隊抵達當地學校,發現不單樓宇盡毁,師生的心理健康同樣受創。往後數年,萬樂人與其他同事、義工不斷飛往災區,投身心理輔導工作。「第一年有很多很多資源,全世界的心理專家都去。一年後我們還在幫手,兩年後、三年後還在。」突破在四川的輔導、重建等工作,最終做了十年八載。 萬樂人記得其中一條受災村落,數十個家庭不幸經歷子女離世,對生育有很大恐懼和擔憂。一兩年間不少人再次懷孕,突破團隊與媽媽們同行,「我們一直陪伴,直至她們誕下孩子」。她希望告訴災民,突破會與災民一起經歷高與低,「我們不是hit and run(不顧而去)」。 義助劏房戶 肯定青年付出 社區工作不是突破的本行,但疫情期間他們看見劏房家庭的苦况,於是向地區服務組織學習,帶領青年人回應這些家庭的需要。學校暫停面授課,住劏房的小朋友長時間困在狹小空間,突破的青年義工以視像通話與他們做朋友。當疫情稍緩,義工有機會登門探訪,網友開心相聚。 其實一次半次服務,甚至幾個月時間,也沒法幫助劏房家庭太多,對萬樂人來說最重要是體驗,並騰出自己(make myself available)。「我都湊咗一個,畀咗一個五六歲(的小朋友)我。」隔空陪幼稚園學生砌泥膠、煮飯仔,樂人姨姨笑言「頭都大晒」,「其實佢同我玩,多過我同佢玩」。當然更多時候是與媽媽聊天,了解其生活和需要。最後萬樂人有機會親自到幼稚園,為小網友送上一件玩具。..... More
八成半受訪青少年欣賞Mirror Error追夢 從男團追夢經歷中產生「共悟感」 增強追夢熱誠
(2023年7月5日)青少年在追夢過程會遇到不同困難,以致對未來發展感到挫敗,在追夢過程中,他人的經歷會否影響青少年的追夢決心……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