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31日
六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興趣成職業」只是社會空談 「去興趣化」傾向增加青年職業發展焦慮感

大學除了讓青年學習知識,亦為未來職業發展(下稱職展)作準備,惟不時有調查指大學生對就業前景感焦慮,到底是甚麼因素產生此現象?菁研工作小組(下稱「菁研」)──由一羣大專生組成的研究小組聯同突破機構進行一項「『去興趣化職展與工作前景」研究。研究發現,七成受訪者對職展感到憂慮。另外,青年有職展「去興趣化」傾向──不能或沒有按自己興趣選擇職業。數據顯示,六成半受訪者認為自己無法將興趣轉為職業;半數受訪者會為生活選擇主流職業,而放棄興趣。研究進一步發現,「去興趣化」傾向會增加他們的職展焦慮感。「菁研」認為,大學生透過大學課程裝備自己,然而「去興趣化」傾向卻抵消大學學習作用。因此,「菁研」建議各界籌組平台,提供資源讓青少年建立羣體,互相幫助,以舒緩職展帶來的焦慮感。

「『去興趣化』職展與工作前景」研究於2019年3月20日至2019年5月18日期間,於九間大學進行訪問。研究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收回有效問卷587份。逾六成(64.4%)受訪者年齡集中於19-21歲。44%受訪者為男性。教育程度方面,逾九成(92%)達大學學位程度。

主要發現

一、七成半受訪者認為學士學位僅為入場券 青少年對職展感焦慮

七成半受訪者認為即使取得學士學位,自己仍不夠職場競爭力。近七成(68.1%)受訪者就讀感興趣學科,但憂慮對畢業後的職業發展前景(如:晉升機會、人工等)。可見,大學生普遍意識學士學位只是求職入場券,對職展幫助微。以4分為滿分,受訪者的職展焦慮感平均為2.8分。職展焦慮感在各年級均無明顯分別,換言之,大學新生或四年級生同樣感憂慮。

二、六成半受訪者認為興趣無法成為職業  職展「去興趣化」增慮感

職展方面,六成半(64.9%)受訪者認為愈了解就業環境,愈發現興趣不能成為職業;五成(49.9%)則會為生活選擇主流職業,放棄個人興趣;可見本地就業市場狹窄,導致他們選擇職業有「去興趣化」的傾向。另外,受訪者普遍面對職展困難,平均分達6.4分(10分滿分)。他們主要面對個人能力限制(74.2%)、經濟負擔(50.9%)。研究進一步發現,在職展上面對愈大的困難,在選擇職業時愈傾向「去興趣化」,而其職業發展焦慮感亦愈高。社會一方面鼓勵青年按興趣求職,惟他們實際面對許多限制,結果事與願違,未能按自己興趣選擇。

三、大學提升青年能力  「去興趣化」抵消學習成果

學習成果方面,大部份受訪者認同大學課程提升他們的能力——八成(79.9%)受訪者認為課程建立其能力應付職場需要、67.7% 認為大學使其有創新、不怕失敗的精神。數據顯示,學習成果對職業發展有正面作用。然而,研究進一步發現,「去興趣化」傾向會抵消學習成果的作用(註1)。經統計分析,無論青年的大學學習成果如何,一旦出現「去興趣化」傾向,其職展焦慮感會較高(註2)。

總結:

大學教育本對青少年裝備自己未來職業具正面作用,是次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認為大學能啟發思考,培養創新精神。可是,當青少年意識到社會缺乏空間發展個人興趣時,情況便有變化。一旦他們有「去興趣化」職展傾向,便會變得焦慮。這種焦慮,即使大學提升青年的能力亦無補於是。「去興趣化」職展傾向是職展焦慮的關鍵。因此,職展不能只靠提升青年個人能力或尋找興趣便得到解決。

青年個案:

1. Henry,大學四年級生

Henry表示,中學時代的生涯規劃課未能提供足夠資訊和準備,以致當年以為入讀大學心儀學科後便能找到相關職業。然而,當他考入心理學系後,才發現此系的發展前境並不理想。縱使現在他對學科十分感興趣並完成學位,但基於香港職場環境及家庭經濟狀況考慮,只能放棄成為心理學家的道路,從事在社會中更有發展空間的保險業。

2. 阿Dor,大學三年級生

阿Dor於初中開始愛上攝影,想過要當攝影師,分享認為美的故事。高中時,她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職業路向,發現自己對人的情感世界亦稍感興趣。在衡量過攝影行業收入不穩、家庭經濟壓力後,最終卻步,選擇修讀社工課程並成為社工,同時亦探索如何將攝影這興趣用於社工的工作中。

建議

建立平台  創造新行業生存空間

青少年服務機構、商界、政府可考慮合作,建立大型共享平台,提供軟硬件(如:網絡、資金、經驗)。此類平台能讓青年在發展創新工種時降低成本,易於作出不同嘗試,以增加他們嘗試創新的動力。同時,若青年有意發展新興行業,平台能聚集一些有近似想法的青年,形成群體,凝聚力量,促進新行業的發展。

二、再思興趣與職業的關係

學校的就業輔導方針需轉變,除了幫助青年尋找合適發展的工作,亦應鼓勵他們思考如何將興趣融入職業。同時,激發他們勇於開拓新工種和行業。

< 完 >

如欲了解詳細研究數據,請瀏覽:https://upload.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69_Vocation_2019/

註:
1.經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大學學習成果(Beta = -0.14,p = 0.002),學習目標模糊(Beta = 0.25,p <0.001),學習取向(Beta = 0.12,p = 0.009),對職業發展焦慮有顯著影響(R2 = 0.14,p <0.001)。當加入「去興趣化」職志的因素後,「抑壓個人興趣」(Beta = 0.15,p = 0.001)、職業發展限制(Beta = 0.26,p <0.001)對職業發展焦慮則有顯著影響;反而,原先的因素如目標模糊的解釋度下降(Beta = 0.10,p = 0.03);大專學習成果(Beta = 0.08,p = 0.06),學習取向(Beta = 0.07,p = 0.09)對職業發展焦慮無顯著影響(R2 = 0.27,p <0.001)。
2.經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發現受訪者可分為3組:學習成果及感到現實處境皆欠佳(143人)、學習成果良好而感到現實處境皆欠佳(208人)、學習成果及感到現實處境皆良好(229人)。前兩組的職業發展焦慮感分別為2.9分及3分(一般為2.7分),屬高焦慮度。以單因子獨立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後,兩組的職業發展焦慮感無明顯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菁研工作小組由一羣對社會研究感興趣的大專青年組成,主力有系統地整理本地有關青少年及家庭的研究數據,組成網上香港青少年研究檔案,促進本地學術及社會人士的交流。此外,小組組員亦關注青少年文化,會自行構思青少年研究主題,並在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協助下進行調查及發布結果。

菁研工作小組成員:陳寶琪、陳天慧、何心怡、林鳳怡、林慧瑜、溫澤鉅、翁逸賢、余浚銘

(排名不分先後)

電郵:mrdtaskforce@gmail.com

 

突破機構 事工研究及發展部 

電郵:research@breakthrough.org.hk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