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話說

撰文/吳渭濱博士 副總幹事 相片/黃國榮

2016年12月01日
【總‧有話說】從「簫」說生命與文化

提到簫,身邊人一般都會將「簫」與「笛」混淆。香港人從小接觸牧童笛(recorder),一般以為豎吹的就是笛。其實中國的笛子是橫吹的,而豎吹的是簫。

小學時,我糊里糊塗的被老師選入了學校的牧童笛樂隊,開始接觸樂器。後來巧合地遇到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老師,教我吹笛子,自此與管樂結緣。老師後來送我一管「琴簫」,道我回家自學。

早幾年手作風氣盛行,「突破」亦發展文創產品事工,自己也想感受一下手作是怎樣一回事,於是膽粗粗地手造樂器來。起初在影片頻道YouTube中跟着影片學造西方橫笛,在過程中靈機一動,或許這套造法,可以用於造簫。自此試用竹子造簫,方才發現,造簫大有學問,當中也有頗多啓發。

竹的生長因受天氣和水分的影響,同一根竹,厚薄和硬度也有分別。因此造簫的匠人會先研究竹的特性,按着竹的不同特點,再思考造一管怎樣的簫。造簫時,在這根竹上何處鑽孔,不能草草地照搬另一根竹的位置。每個鑽孔,也要測試音準,再根據它發出的音作調校。這樣造出來的簫才能在音色、音準、控制等方面發揮最好。

如果匠人沒有把每一根竹子看為獨特,沒有認識手上竹管的特性,他造出來的簫一定不好。中通外直的竹,尚且如此複雜,何況是人?今天,我們是怎樣培養年輕人?有否看到每一個生命的獨特?還是硬生生的按照某種模樣培養他們?每個年輕生命的潛能和特質都不一樣,教育制度的標準化,彷彿將同一模式硬生生地套進所有人的生命,扼殺了生命中原有的可能性。

有人從資源角度分析,辯說我們的社會沒有充沛資源按年輕人的需要個別培育。即使資源帶來限制,但我們相信生命是獨特既寶貴?作為家長及教師,是年輕人在成長中的「重要他人」,有否看到每個生命的與眾不同?還是讓他們陷於愚蠢、無用的標籤?儘管我們未能改變制度,也未能挪移限制,但我們會不會有方法,讓年輕人在有限的空間中仍能發揮?

在教會服侍年輕人,我看見他們的成長甚是吃力,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覺得自己不行。然而神創造每個生命,賦予不同才幹及美善,若沒有空間讓年輕生命嘗試及發揮,而限制他們要在單一方向、單一的路上跑,長此下去,輕則內在生命被扭曲得傷痕纍纍,窒礙成長;重則引來極力的反抗,為自己、他人帶來傷害。

希望我們的社會不會因為資源、時間、空間不足,而忽略了年輕人獨特生命的成長。讓我們一同培育年輕人,讓他們的生命有優秀的內涵,反映上帝創造人類的心意初衷。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