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願意去理解,但他們往往帶着一種預設的想法去聆聽。」Nathen, Gen Z 青年人
Nathen (伍建川) 在大學就讀社會學研究 (Social study),是公眾口中的Gen Z,2023年參加了突破機構事工發展及研究部的「菁研」小組,與一眾同齡的Gen Z一起以數據研究青少年狀況,並有份參與去年Here We are 展覽及《大人》書的數據分析及整理。
廢青及廢老?
Nathen對書中最深刻的是分析了不同年代間衝突的來源。「有一個章節講廢青及廢老,不論是成年人或是青年人,只要我們覺得對方唔啱,或者是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會覺得他是『廢』。」他認為兩代間最明顯之處反映在人生規劃上。他以自己及身邊朋友為例,大多不想一畢業就安定下來,而是希望能有空間嘗試不同方向。「但父母就會同你講咁係搵唔到食架。」
帶着想法去聆聽
「那你認為自己的父母算是開明嗎?」筆者問。「對兩代人來講『開明』的定義很不同,父母會覺得我讓你去選擇已經是很開明了,但我們更想要的是從心底裏的認同。」Nathen說很多時即使父母不說,但他會感受到他們心底真正的想法及態度。「父母是願意去理解,但他們往往帶着一種預設想法去聆聽。」
成為自己理想中的model
剛完成大學學業的Nathen ,開始尋找工作,早前填寫求職表時,父母也會問他工作性質及薪酬。「我隨口說人工有兩萬多時,你會感受到他們的嘴角是微微上揚,面上有一個滿意的笑容,傳遞着一種訊息是:也不錯。但如果你對他們說一個人工較低的數字,他們的反應應該會很不同。」
Nathen 明白父母想他成為怎樣的「大人」:「其實他們不求我大富大貴,只希望我顧掂自己。」他則清楚知道自己的想法。「十幾歲時會有想祟拜的人,例如是教會的人。現在20幾歲我覺得不一定要跟隨別人,我亦可以成為自己理想中的model。」
如何做到「互為彼此」?
他認為兩代間要做到真正的明白是困難的,彼此生長的年代建構出兩套不一樣的相法,書中提倡的「互為彼此」人觀,或者是讓彼此達至真正理解的出路。「每一個人都能不帶假設地看事物,並有互相學習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