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討

訪問整理: 潘淑麗 外事部

2025年04月11日
【Becoming】家長: 放手很難

「如果兒子話要補習,我會幫他選擇好想參與,但他說唔想我理。」黎太(化名),育有一子一女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下「菁研」小組2024年一項研究顯示,78.3%青少年以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自己的目標,而近6成青少年以成績定義自己價值,[1]43.6%的受訪青少年認同跟父母關係良好,卻理解父母對成績的期望,並會以此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因而出現「條件式自尊」。

例如,「當我讀書成績唔好/賺錢唔多,從父母的反應,我知令佢地擔心、失望」、「我驚自己做唔到父母嘅期望,會令佢地擔心、失望」,以及「就算我能力唔夠,都要迫自己讀書攞高分/搵到錢,先至覺得自己有價值」等等。

子女要求我不要管

黎太(化名)的孩子分別是中四及中二,長女對學業要求很高,過去一年都有胃痛,兒子則對學習不太上心。二人步入青春期,先後明確地要求母親不要再干涉他們的課業,對此她唯有「放手」,但內心仍非常着緊他們的學業。「如果兒子話要補習,我會幫他選擇好想參與,但他說唔想我理。」

儘管自問「放手」讓子女自由發展,但她也察覺到,有時對長女的「陪伴與幫助」,會成為女兒壓力的來源。「我性格比較急燥,有時看到她有事情未能完成,會不自覺地皺眉、想幫手……我的想法及感受,不說她也是知道的。」

靈魂拷問: 媽咪你覺得如何才是有前途?

 一次兒子在運動場上打籃球時遺失了錢包,急忙向場地職員報失,一位當值的中年男士隨口地說:「小朋友,打籃球是無前途的。」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兒子回家後立即問母親:「媽咪你覺得如何才是有前途?」長女認為中年男士的想法太現實,黎太亦理所當然地說:「你地搵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是理想前途。」話雖如此,她直言也曾向喜愛籃球及繪畫的子女說,要考慮工作能否糊口,若不能糊口便當作是興趣吧。

「其實你的想法是否與那位籃球職員相似?」筆者問。黎太笑言「或許是」。

能與子女「互為彼此」嗎?

她慶幸暫時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未為子女帶來太大壓力,反而丈夫對子女的要求較她高,與子女較易起衝突。「暫時化解的方法是他有不滿或意見時也盡量不說。」

參加了「突破」的家長小組後,黎太察覺到父母不經意的行為對子女帶來的影響及壓力,會提醒自己留意子女的狀態。「我唔想日後大家好多衝突,我想要大家都開放自己。」

說起在親子關係中實踐「互為彼此」,她坦言未能毫無保留地把內心的想法及脆弱在子女面前顯露,尤其當涉及價值觀時。例如早前她疑心女兒與一同性友人過從甚密,暗地擔心女兒是否與同性拍拖,但完全不敢向子女表達她的憂慮。

「後來意外地女兒說也曾經懷疑自己是否喜歡女生呢?但兒女說起這話題時是很輕鬆的,他們會覺得點解唔得? 這時候我是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相法。」黎太說。

[1] 節錄自《為何我們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香港青年面貌報告書》p. 37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