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創

撰文/余依婷 突破書廊 相片/邵清

2024年05月28日
【藝‧文創】一場分享孤獨的筵席

書籍與文字,如何步入生活?帶着這個問題,突破書廊自去年開展了「體驗活動」的探索。那不是純粹的一場書籍推廣活動,而是把書籍裡最核心的思想,透過較生活化的體驗活動設計,由文字出發,卻以與文字不同的形式,傳遞與書籍共通的主題思想。三月舉行的【突破書廊 x 油踐入心】新書體驗活動,帶領讀者走進油麻地社區認識地區社羣。

從使命而來的社區服侍
《油踐入心:踐信於行的社區服侍》,紀錄了地區組織「油踐入心」自2018年創立以來的故事:他們如何由一間堂會的使命小組發展至一個地區組織,定期為街坊「煮飯」、「派飯」,並由一小撮人的行動,擴展至一場靈命反省的運動的歷程。

活動當天下起毛毛細雨,參加者撐著傘、戴起耳機,跟着油踐入心的義工走進油麻地社區;從一個個社區場景,回顧義工與街友間的故事。

街友的故事
我們由佐敦起步,途經逸東酒店、廟街、榕樹頭公園、果欄,與義工一起藉著派飯、派物資,探訪了三位婆婆。想像中的街友都是無家可歸的一羣,淺談下卻發現她們都有家人、屋企及生活物資。

三位婆婆都是拾荒者,把檢拾的物品收藏在她們的單位內,物品日漸增多,當「寶物」多至連單位也不能存放時,婆婆惟有把它們暫存於油麻地的街頭及後巷。一場又一場與食環署的「閃避舞」由此展開,食環署今日清、婆婆明日繼續搭建寶庫。

為何不回「家」?
或許我們知道社區有街友的存在,但當親身走進她們的領域時,仍覺震撼。震撼不在於那些不斷增加的積存物及其自帶的濃烈氣味,而在於婆婆寧願身處較惡劣的環境,也不願回到那個名叫「家」的單位。傳道人解釋婆婆經常執拾至凌晨也不回家,原因是家中已堆積太多雜物,難以再在家中找到容身的地方。

街友為何不回家原因各異,令人痛心的事卻不斷上演。去年香港的冬天特別寒冷,三名街友原本棲身後巷,其中一位卻凍死了。油踐入心的義工雖然立即為街友在後巷對面安排暫住的居所,街友卻情願回到後巷,如是,第二位街友也凍死了。

活動結束後,我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但能夠做的是什麼?想起書中的文字:「『社區』的意思不是指地區,而是有其獨有氣質及性情的羣體……筆者希望提出一個合乎聖經教導的願景:以基督的愛去照顧城中的老弱傷殘,年幼孩童。」

字內互勉。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