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討

訪問及撰文 / 潘淑麗 外事部

2023年10月18日
【逆旅先鋒 Here We Stand】比賽不是求名次 ─ 專訪參賽隊

香港人講求速度、名次,每年秋風起時的山野競賽及馬拉松,參加者都追求 PB (Personal Best),希望超越自己的最佳紀錄。有一場賽事沒有名次,只單純地希望參加者從中感受到與同伴齊上齊落、同行堅持的精神,而且舉行至今廿多年,這就是逆旅先鋒。

何換子老師是在福音戒毒院舍事奉,每年均會帶領學員參加逆旅先鋒。她說故事從2002年開始,當年她在「突破」擔任義工,同時帶領學生參加首屆逆旅先鋒:「當時的活動構思是希望在野外舉辦歷奇活動,希望參加者在大自然中互相支持鼓勵,因此項目難度很高,有繩索、獨木舟、長跑等。」

突破身體上的限制

近年逆旅轉戰山林,疫情期間則呼籲參加者自我訂下運動目標,貫徹「堅持」的精神。何老師每年組織中心學員參加逆旅,7公里、15公里的路段,看似容易,其實對學員而言挑戰很大。「她們受藥物影響,身體及精神上均受到損害,在活動前幾個月我開始和學員做訓練,慢慢一步一步地做,一開始她們也會質疑能否完成,後來戰戰兢兢地完成了,漸漸地變得期待每件的逆旅。」

她說也曾經帶學員參加其他賽事,但坦言學員感覺不好。原因是那些比賽雖然也有支援隊,但講求的是「快」,有學員甚至曾被工作人員嬉笑說「太慢,阻住我們收工!」

逆旅先鋒的氣氛卻是完全不同,初次參與的學員驚訝於即使是半夜,也有義工小組在終點(突破青年村) 歡迎她們回來。「『在乎同行』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真心的陪伴。」何老師說。她憶述有一年參與7公里的路段,卻遇上大雨及嚴寒天氣,一名義工立即帶來熱湯給學員,參加者與義工綣縮在大水坑站取暖的畫面仍歷歷在目。

如何實踐「同行」及「堅持」呢?何老師認為最重要是明白彼此間的差異,卻仍然願意互相扶持。「能力較強的協助稍弱的,在路途上亦有不同角色。我們在正式參與前會有約10次練習,要她們熟習路線、感受何謂『同行』、如何一起完成整個路段。」不少學員畢業後仍表示想組隊參加,因此有「畢業姊妹隊」,可見逆旅精神對她們的意義及影響。

  • Sha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