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部早前進行青少年正負面情緒研究,在港九新界街頭訪問 10-29 歲青少年,成功收回 506 份問卷,受訪者平均年齡 18.6 歲。
調查發現 5 成受訪青少年生活感壓力並且傾向把情緒「收收埋埋」, 6 成受訪者(60.5%) 會為生活放棄做自己覺得開心的事 ; 並且近 6 成受訪者(59.7 %) 指「我唔想俾人覺得我有問題,就算我情緒低落,都要表現得好開朗」。他們在不開心時會催迫自己回復心情,原因是為免被人覺得不快樂怎麼辦 ? 自己有問題、增加朋友負擔、以及「既然唔開心解決唔到,無必要提起」。( 見右頁表一 )
青少年精神健康早已響起警號,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 Carmen 指,中心主要為青少年及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輔導;她綜合近年青少年的狀況,指出除了學習壓力及家庭問題外,近半年接觸的求助年輕人都出現焦慮及恐懼。
社交恐懼
疫情後學生重拾校園生活,部分人卻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慮。原因是疫情間他們大多是進行網課,無須面對面接觸及生活;愈少練習社交、愈是無法適應,當中積聚了不少情緒,師長及青少年工作者需要特別留意 :「當中潛藏的情緒無從宣洩,有人感失落、有人覺得被排斥,部分亦與早年社會事件有關。」Carmen 說。
容貌焦慮
「疫情後不少人都出現社交及容貌焦慮,害怕身邊人看不起自己,對自己的容貌沒有信心,覺得自卑、不知別人如何看待自己。」Carmen 指從前很少人探討容貌焦慮,但疫情間不少人習慣了戴口罩,無須以真面目示人,脫下口罩後反而感到很憂慮,當中尤以青少年更甚。她認為社交媒體亦令青少年間多了比較:「有大學生說覺得脫下口罩後臉上有很多瑕疵讓人看到,符合不到『別人覺得自己靚仔靚女』的期望。」